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未來的十年,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動機,問題在于整個產業將發生大規模變革。那么,哪些事最值得投資?
1、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終于揭開了并不神秘的面紗。大家關心一個問題:國企改革能否成為市場的“救市主”?
在華夏國企改革擬任基金經理鄭曉輝看來,國企改革帶來的改革機遇,有可能是未來十年中國股市最大一波由政策全面推動的投資機會。
“國企改革已被公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持續的投資風口。”鄭曉輝認為,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目前已經經歷了兩次大的制度紅利。第一次制度紅利是上世紀90年代的法人股,很多資本市場大鱷,第一桶金就得益于法人股這一制度紅利。
第二次制度紅利是2005年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開啟了2006年到2007年這一波瀾壯闊的大牛市。
“國企改革不是簡單地市場化,一賣了之。”鄭曉輝解釋說,國企改革,不僅僅是為了讓國企簡單證券化,更是為了政企分開,形成新的體制、機制與制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整體上市,特別是集團資產上市。這預示國家將大力依靠資本市場,對國有資產進行重組。”鄭曉輝認為,資產證券化是改革的核心環節。
可以預期的是,大量優質資產將有望通過多種形式逐步注入上市公司中,這是國資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股市重要的投資機遇。
市場的走勢,也驗證了上述觀點。2014年以來,國企改革指數總體表現非常強勢,在市場6月15日調整之前,其漲幅不僅跑贏主板指數,還大幅領先很多基金。市場進入階段性調整行情后,國企改革指數體現出較大的彈性,在市場反彈過程中漲幅遠遠領先其他指數,顯示出市場資金的高度青睞。
市場關注的方向:一是推動國資證券化,二是推動國企整合重組,三是混合所有制,四是國企公司治理的改善,五是特別關注科研院所注入。
2、一帶一路
隨著各國政府的積極響應,以及相關配套政策和配套服務的完備,“一帶一路”建設正值全面啟動、深入推進的關鍵時期。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企業將迎來新一輪境外直接投資的高潮。誰抓住了當前的投資機遇,誰就有可能在未來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成為世界一流跨國公司。
“一帶一路”地區覆蓋總人口約46億(超過世界人口60%),GDP總量達20萬億美元(約全球1/3)。
預計未來十年,“一帶一路”出口規模占比有望提升至1/3左右,成為中國的主要貿易和投資伙伴。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研究室主任楊立強認為,“一帶一路”的提出和逐步推進將為中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首先,大規?;A設施建設將拉動相關制造業海外投資。當前“一帶一路”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相當可觀,與之相關的工程建筑、鋼鐵業、建筑材料業、裝備制造業、運輸設備制造業乃至通信、電子、化工等制造業都將獲得強勁的增長驅動力。隨著大規?;A設施建設的逐步鋪開,相關行業的境外直接投資將逐步提速。
其次,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將改善沿線國家的整體投資環境。
第三,沿線國家間的產業合作將推進中小企業的境外直接投資。
最后,“一帶一路”將拉動服務業投資。大規?;A設施建設將拉動相關生產服務業境外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過程將推動中國金融機構的海外業務拓展;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會刺激貿易、運輸、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境外直接投資。
沃藍投資總監尚國明,認為“一帶一路”有三個層面的內容,可能最先受益的板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正規項目中要落地的,像施工類的,工程是承包的;第二個是由“一帶一路”帶出來的跨境電商。
“一帶一路”的巨大機遇,也為相關上市公司打開了成長的空間。
根據Wind資訊統計,51家“一帶一路”概念上市公司2014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915.36億元,同比增長5.8%;合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4.70億元,同比增長17.5%。
目前,已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大了“一帶一路”的布局。
3、中國制造
目前《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國防科技工業2025》編制工作已啟動;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專項項目也已公示,未來出臺的多個相關配套政策文件將為《中國制造2025》帶來持續的主題投資機會。
“中國制造2025”:更具中長期投資價值。中國處于全面復興的歷史階段,需再次成為世界制造強國。目前中國制造“大而不強”;《中國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進入世界強國之列。
如果說“互聯網+”是“軟”的一面,“中國制造2025”則是建設制造強國的“硬”的一面。中國裝備制造業是未來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可以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的大產業。
“中國制造2025”不僅僅是2015年短期的主題性投資,更有其未來基本面的支撐,具有中長期投資價值。
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主攻方向均為智能制造,但“中國制造2025”內容更加廣泛,包含10大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重點看好航空航天、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中國制造2025》10大重點領域過半在機械軍工行業,機械軍工行業投資可關注六大重點領域:航空航天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和農業機械裝備。
華泰證券指出,“互聯網+”趨勢下的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主線,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是未來融合發展的拓展方向,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技術融合出現的領域與政府產業管制放松的領域。預期在中長期內,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進入管制將有進一步放松,市場競爭結構將更為合理。
中信建投證券指出,智能化轉變是必然趨勢,在此趨勢下的投資機會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智能控制裝置,即工業自動控制裝置發展趨向于數字化、智能化;二是智能制造機器,即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及智能化成套裝備;三是智能終端產品,即能夠融入智能化與網絡化的智能型產品。
4、環保產業
近年來,中國每年的環保投入約為一萬億元,而“大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頒布后,預計“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將上升到每年兩萬億元左右。
以上海為例,環博會高峰論壇期間,上海環保局局長張全表示,過去15年,上海已經實施了5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政府承諾每年的環保投入不低于GDP的3%。
就在今年,上海市又推出了新一輪的“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在空氣、水源、土壤、工業等八大領域安排了230多個重大項目和中小項目,3年累計要投入1000億元左右。
這其中,很多都是環保企業的機會。張全舉例說,上海的VOC總量還比較高,相當于十年前的二氧化硫,遍布于工業的各個領域。重點企業大概有2000家,都需要進一步改善治理,環保企業可以“積極跟進”。
另外,上海市政府還打算把原先一些體制內的業務讓渡出來,例如一些環境監測和環境咨詢業務,將從事業單位讓渡給市場,這樣還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也曾表示,“未來10年是環境與經濟的"兩難"期,但也是環保大有作為期。”
市場關注的方向:一是第三方環境治理,二是新能源,三是環保交易,四是循環經濟。
5、農業
在過去的35年,中國城市的表現非常優異,但是農村人口沒有享受到更多發展成果。
按照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十三五”時期將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中央一號文件也自2004年起連續12年聚焦農業,政府也采取了嚴格的耕地管理制度并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實現糧食“十一連增”。然而2015年,糧食繼續增產的情況下,三大主糧收購價格陡然下降,農民增產不增收,糧價下跌對農民可支配收入影響巨大。
糧價下跌的主要成因有兩點:一是進口糧價走低及低價糧走私造成沖擊,二是國內庫存積壓巨大,前所未有。為此政府實施托市收購政策,但容易造成扭曲市場規律,缺乏持續性。
國際著名投資家、金融學家吉姆•羅杰斯認為未來農業有很大的機會,他在農業的投資也是持續進行著。
農業的結構轉型中蘊藏著大量機會,從政策層面到技術層面,都是投資者們的關注目標,包括:
1.技術推動帶來的增長性投資機會,它們往往伴隨著技術的革新而產生。如生物育種,新型農藥,新型肥料,可降解地膜,新型農機具,農業物聯網等。
2.服務推動帶來的增長型投資機會,它們能夠在流程及供應鏈上為農產品的銷售帶來更快捷便利的服務。如農資技術服務、種養業管理服務、訂單及流通服務、供應鏈金融、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等。
3.需求拉動帶來的增長型投資機會,它們隨著人們對產品的要求的提升而產生。如原產地品牌、綠色有機、精深加工、農業旅游、生鮮采摘、田園養生等。
4.產業集中帶來的整合型投資機會,它們隨著生產力鏈條的集中與整合而產生。如規模集中、產業鏈整合、跨界融合等。
6、旅游業
過去中國人很少到國外旅游,現在中國人更容易拿到簽證和護照,所以旅游業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有發展潛力的行業。
緊緊抓住旅游業是生活性服務業這個重要特征,將旅游業做成最強最大的生活性服務業,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旅游業就能進入最頂端的產業譜?;诖?,旅游業的真正威力唯有兩條最突出。
一是拉動就業,旅游業是“就業王”。新一輪的發展中,旅游業會比任何行業都拉動更多的就業。首先,向后工業化升級中,制造業和農業將釋放出更多勞動力,而不是吸納更多就業;
其次,生產性服務業追求的是附加值經濟而不是規模經濟,難以吸納超量就業;最后,不論是在轉型的前期(此時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轉型的后期(旅游業隨之升級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旅游業都需要對人口終端進行“貼身服務”,這種和人口增長呈線性關系的產業特性,決定了旅游業對勞動力和人力資本都有極大的吸納能力。
二是改良人力資本,旅游業是“好老師”。旅行幫助人從工作的勞累中恢復過來并提升能力,旅游是人生最好的調劑。
這不僅僅是個社會學的看法,也是經濟學的研究。旅游對經濟的重大作用常常被表面上刺激消費的似是而非的作用所掩蓋,其實,旅游通過調劑工作、增加視野和知識,已經成為后工業化社會的人們積累人力資本的最佳手段。
總之,旅游經濟的真正威力在于它對“就業”和“工作”的獨特作用,發揮出這兩點,“旅游+”也好,“+旅游”也好,都能幫助旅游業在新一輪增長中獲得強勢地位。
7、金融業
現在中國的金融市場還是比較封閉的,上海曾經是在倫敦和紐約之外最重要的國際性金融中心,如果全方面開放金融市場,上海甚至有機會把倫敦甩在身后,成為最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
8、基礎設施
過去,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場等方面的投資非常多,但主要是連接城市與城市的跨城際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還相當短缺,比如地鐵、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這部分的投資也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回報。
9、黃金
經歷十年牛市的黃金,投資者絲毫沒有減弱或懷疑其價格走勢的跡象。目前看,引起貴金屬市場拋售潮的條件還沒有成熟,因為至少中國、巴西、俄羅斯等國國民手中持有的貴金屬資產還很小。
10、外匯
外匯市場充滿著重大機會。很多貨幣兌美元等其他貨幣有較大的升值空間,這個升值并不是簡單的匯率上的即時變化,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同經濟體的貨幣在幣值上的綜合提升。可以預期,有可能在未來5-10年中購買力穩步升值的貨幣,未來收益也將是出乎意料的。
11、資源類商品
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對資源供應的控制日益加強,人類獲取資源的代價會越來越高,體現在其價格上,就是瘋狂的上漲。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鐵錳鉻等,均會因資源的衰減和獲取成本的提高而出現價格的上漲。